資訊共享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互聯網經濟發展

微軟是國際資訊科技產業巨擘,對全球互聯網經濟發展舉足輕重。沈向洋是微軟的第二把手,職位僅次於行政總裁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同時他也是舉世知名的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科學家。讓香港人引以為榮的是沈博士是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哲學碩士畢業生。

沈向洋接受邀請,出席四月十三日由特區政府主辦的「互聯網經濟峰會」,分析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在推動互聯網經濟時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有關技術將會廣泛地應用在政務、商務及民生上,有助優化人類的生活質素及提升工作效率。他更利用錄像生動地描述這些技術在現實情境中的應用,例如「聰明眼鏡」採用智能錄像識別技術幫助失明人士識別面前的人或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2mC-NUAmMk)。其主題演講深入淺出,令在座千多名與會者了解到互聯網科技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不斷帶動顛覆性創新,創造社會及經濟新常態。

 「智能化」帶來顛覆性改革

互聯網經濟(或統稱「數碼經濟」,Digital Economy)是全球關注的大議題,亦是二○一六年初於瑞士達費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Davos 2016)的主題之一。專家在論壇中指自上世紀末開始,全球已踏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見表)。

多次「工業革命」的對比

年代 科技 生產革命
第一次 十八世紀末 水力、蒸氣 機械化
第二次 十九世紀末 電力 大規模化
第三次 二十世紀中 電子、數碼 信息化
第四次 二十一世紀 虛擬及現實互動 智能化

「第四次工業革命」廣泛牽涉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3D打印、區塊鏈(blockchain)、生物技術等高新科技在大數據環境之下的緊密互動,運作極為複雜。而且在過程中,「智能化」為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及經濟結構帶來顛覆性的改革。綜合而言,「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互聯網經濟具有以下三類新常態和特徵:

一、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企業管理層可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直接與工人及客戶聯繫,無須透過中層經理或中介人。這現象雖然可以大大縮短上下層溝通的距離,卻反過來導致嚴重的中層閒置(失業)問題。舉例說,內地「電商」(如「淘寶網」)業務如火如荼,近年已逐漸取代實體商務,導致店舖相繼倒閉,應運而生的是一浪接一浪的失業潮,構成巨大的社會壓力。

「虛擬」與「現實」間的文化鴻溝

二、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如何釋放因「去中介化」所積累的閒置能量,成為政府的一大難題。這情況是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典型社會危機,若然未能適時妥善處理,社會難免陷入動盪。互聯網經濟促進以網民協作為核心動力的「用戶對用戶」(C2C)商業模式,讓有需要的網民把個人閒置的資源轉讓,從中圖利。Uber、 Airbnb等便是近期膾炙人口的好例子。可是,大家應不難發現這些共享經濟平台在香港及其他國際城市中,與傳統經濟在共融操作上存在衝突及矛盾,至今還有待調適。

三、大眾化(Democratization)。互聯網經濟以人為本,支持「眾創」(cooperative innovation)、「眾包」(crowd-sourcing)及「眾籌」(crowd-funding)。這些運作模式建基於普羅網眾群策群力,攜手合力實現共同目標,促進了「發明創新」、「工作外包」及「籌募資本」的發展。

發展互聯網經濟是全球大勢所趨,雖然香港在這方面取態積極,但「虛擬」與「現實」社會之間畢竟存在文化鴻溝。要避免此情境每況愈下,官、商、民各界必須經常協調,在互聯網經濟的新常態之下尋求最大共識,切忌各自為政,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遺忘了「機械人」背後的「人類價值」(human value)。

 

來源:明報月刊 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