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共享

科研新經濟 香港“創”世紀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香港本屆政府延續重視教育的施政傳統,并積極落實15年免費教育的承諾,又推動科技創新以開拓香港經濟新出路。四年下來,免費幼稚園教育鐵定明年推行,以洪荒之力促成的創新及科技局,去年底甫起步即爭分奪秒開展工作,要將智慧城市、鼓勵初創企業和再工業化等藍圖盡快化為現實。在行政長官和創科局努力下,香港更吸引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首度在此設立其第一個海外科研中心。

創科團隊“MedEXO Robotics”及“Motion”於上月贏得香港大學創業種子基金決賽的十萬元種子基金,藉以繼續完善軟硬件的研發,兩隊分別研發手戴式機械臂及動作追蹤器,前者是為改善殘疾人士、復康人士及長者活動能力,裝置提供輔助力,能夠抵抗及紓緩因神經障礙而引致的徵狀,如帕金森氏病引起的震顫;後者是為運動員等專業人員設計,可全日穿著、如衣服般輕盈,并能收集各動作的數據并提供相關建議。

“申請基金過程感受政府重視”

港大舊生禤彥勛,去年回港創業發展時,創新及科技局剛好成立。禤說籌集資金時,曾考慮申請政府的企業支援計劃(ESS),“但公司資金未達到申請條件,所以暫時擱置”。盡管籌資過程處處碰壁,禤仍對本港創科氣氛感到樂觀,他說,政府支持創科項目,業界亦會積極回應,如舉辦各種創業比賽,或是其他創業基金。

“申請政府資助,至今累積了10多萬元資金,來自政府針對社會創新項目的資助計劃”,禤彥勛表示,申請不同基金的過程感受到政府對創科的重視度,雖然“自己參與的基金多數是業界的”,但不可否認政府作出相關的努力。

同樣來自港大的馬嘉樂,是“Motion”主創團隊成員之一,上月獲得港大種子基金的十萬港元。他表示,目前以學生身份參與創科,主要開支僅是軟硬件方面,十萬港元作首次起動資金仍然足夠。談及創科局成立,馬嘉樂認為,對本港創科發展起重要作用,“給創科業界打強心針”,但自己團隊僅成立幾個月,還沒接觸到政府相關的基金。他指出,高科技產品需要包裝、滿足市場需求及讓大衆享用,“未來軟硬件得到完善,可投入量產生產,會考慮申請政府的院校基金”。

去年十一月成立創科局,特區政府即於今年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提出具體的創科政策,例如為加強大學科研成果廣泛應用及商品化,當局將推出20億元的“院校中遊研發計劃”,鼓勵本地大學在重點科技領域進行更多跨學科及可轉化作應用的研究工作,供進一步的下遊研究或產品開發。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對此表示歡迎,他說,“20億中遊研發基金是‘應用主導’,由下遊吸納科技,主導權交予工業界。”

黃錦輝憶述,創科局成立以前,創新發展并無專責政策局負責,科技發展隻隸屬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屬“外行管內行”,學界隻能透過一些中遊機構作中間人,把科研技術轉化為產業。他說,自創科局成立後,利用20億中遊研發基金拉動學界科研項目發展,又推出五億元的“科技券先導計劃”,拉動中小企與本地初創公司合作,把一些傳統業務創科化,為香港營造創科產業市場,促進行業就業機會。“過往公司都習慣採購外置創科產業,現在創科局從政府層面推動,為本港創科產業打開本地市場。”

工業邨建高效能大廈助發展

黃錦輝表示,創科局成立時間尚短,需要給予時間觀望發展。“創科局在去年11月設立,便趕在今年一、二月制定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的創科發展政策。并提出很多真正針對業界的措施,除了以上提到的計劃,其他如‘公營機構試用計劃’都能為香港初創公司創造市場、製造就業環境。”他補充,過去學界研究未必有效處理知識產權等商業工序,創科局亦為業界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科技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主管莫偉軒亦認為,創科局雖成立不足一年,但對再工業化提供積極的支持,例如政府在工業邨興建高效能多層大廈,有助支援創科產業發展,“科技園亦會參與工業邨的項目,將來不少高增值的初創公司進駐,例如有人工鑽石公司,讓高增值技術集中在園區內。”他補充,高技術核心工序可在香港完成,其他部分在深圳完成,減省成本,相信未來會循著這方向發展。

 

來源:香港新聞網 2016-09-22